题主好,刷头条看到这个问题进来交流下,首先说明下社群和微商是两种不同的领域,不要认为在微信里的就是微商喔,这个要看面不能看单点的形态。关于作为一个新手宝妈群主来说,怎么完成自己的初始用户积累呢?
我这里分享几种常见的积累粉丝的方法:
方法一:报名微课入群
在你的朋友圈里应该经常能看到一些海报吧,这类海报通常是别人作为引流使用的手段,在微信群开课吸粉用的,你可以交个几块钱然后加入对方的群,进了群之后,你可以选择一个个的加好友,但是记住加好友的频次要控制好,验证的内容也要设计下,不然通过率不会太高;
方法二:关注公众号进群
关注你喜欢的领域的公众号,通常是在微信里可以搜关键词,比如“社群”,就会出来很多关于社群的公众号,如“青木老贼说社群”,然后你可以在留意下他们写的文章下拉到文章底部一般都会有引导加入他们群的方式,或者可以留意下自定义菜单栏也会有有入群的方式;
方法三:自己建群做活动
依托现有的基础好友数量尝试做一次裂变活动,比如宝妈相关的群,如果你擅长做宝妈感兴趣的话题分享,如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婚姻、厨艺、美食、美丽等等相关的话题分享,可以邀请一批感兴趣的人入群,然后通过好友的推荐快速将群拉满,然后设计一个领取福利的玩法,所有人想获得面膜或口红等等类似的产品,必须添加你的个人号领取;
方法四:参与线下活动
线下活动是比较快吸粉的,有的活动都会组织现场的活动群,你报名之后,群主会邀请你进群,群里的人你可以单独的去加,通过率就要看你的加人的话术设计了;
方法五:多展示自己被动吸粉
在你现有的群里,那些比较精准活跃的群,你可以多发表下自己的观点,通过才华、颜值吸引用户加你为好友;
方法六:在社交平台积粉
如果你玩抖音、快手、知乎、头条的话,你也可以尝试通过自己的内容输出吸引粉丝关注你,然后在引导他们私信加你的微信,这个周期会比较长,需要你坚持去做内容输出;
大概方法就这些,希望对题主有帮助,我是社群界的场景派、中国社群普惠倡导者、中国社群大学场景化社群导师 青木老贼,期待和你的交流,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木老贼说社群~
社群营销是目前营销中最需要重视的营销方式,可以说未来的商业几乎都要社群化。在今年基于小区的社区社群非常火爆了,资本已经在加码这块了,也有一些小程序玩家在切入这块,可以说社区社群是2018年社群商业的开端,而类似拼多多模式的社群电商也在风口浪尖上。
为什么社群电商、社区社群这么火?我认为关键在于企业和用户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下面我们来说说营销方式的改变:
一、过去是广告,现在是链接
企业在过去习惯性的会通过公交、地铁、楼宇、横牌、报纸、电视、网站等为核心广告载体,但是这些广告都只是信息的展示,并不能和用户建立关系,对于一些需要打品牌的企业可以作为补充,但是作为中小企业,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我们更需要能够直接和精准用户建立关系的方式,为此,近两年依托自媒体、内容平台、信息流等为载体的广告增多了,原因是这些方式不仅可以让用户看到我们广告,而且还可以让用户和我们建立关系,而社群的价值是在于这些用户来了之后,我们需要通过社群运营的手段去做营销。
二、各项营销成本增高,社群营销是相对低廉的方式
如今,一个新用户的获取成本大约在100-200块,这对于普通企业来说,根本没法接受,何况今年随着房价的调控、税务的增多,导致咱们一些的行业发生蝴蝶效应,企业成本更高了,那么当下我们就需要聚焦于存量市场,对于在之前积累过老客户的做社群营销是比较好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社区模式获客和促销,也可以通过线上微信群形式,培养大量群主做产品推荐,类似拼多多、云集等都是借助人的社交关系在做社交裂变,这种成本是相对低廉的。
三、用户圈层化非常严重
这几年做社群的经历感受是,现在的新用户入一个群很难了,除非这个群主认识或者有朋友推荐,否则新的社群是会考虑的,所以当下很多群付费是为了筛选,用户付费是代表认同,随着信息的泛滥,用户的注意力是非常稀缺的,他们会选择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社群,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生活放在这些社群里,试想,再让用户花时间在你的群里,可能性高吗?用户不管是生活还是消费,他们会更加具有盲从性,会跟随一些社群,而社群外部的营销、活动,他们几乎不参与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企业必须要开始重视社群的深耕细作,而不是赤裸裸的裂变,没有用户沉淀的社群都是流量思维,都是烧钱模式,终究是不长久的,圈层化代表着人格买手、内容营销、超级IP成为了社群营销的根本。
最近腾讯刚刚做了内部事业群调整并提到产业升级,这不仅是大公司的危机,其实是所有中国公司的危机,我们必须要学会整合,学会依托场景,共享用户,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增加用户的口碑推荐效率,不能再把精力放在单一的裂变上了。
我是社群界的场景派:青木老贼,从2014年就开始全职做社群,在2016年跨界写了我人生第一本书《场景化社群运营实战手册》,在2017年自创IP品牌社群系统打法,2018年在赋能实体企业和践行线下社群打法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