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男子佛洛依德因为被白人警察“跪杀”,在欧美地区引起了“Black Lives Matter”的庞大声浪。
一时间,仿佛只有有色皮肤才是“政治正确”。
就在上周,强生公司旗下的可伶可俐和露得清两个开架护肤品牌,一部分产品的广告被认为“宣扬白皮肤比原本的肤色更佳”。
强生马上下架了引起争议的产品,并表示这绝不是广告原本的意图,“健康的皮肤就是美丽的皮肤。”
但抗议者们依旧不依不饶,在他们看来,全世界的美妆品牌都应该下架有“美白”功效的护肤品,这件事才算了结。
在西方,美白已经彻底变成一件政治不正确的事。但在东方,它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护肤需求。
01
下架美白产品,
改变不了审美
弗洛伊德离世一个月后,“Black Lives Matter”依旧在持续,美妆和时尚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指点。
雅诗兰黛集团表示,在未来五年中将黑人雇员的比例增加到 13% 左右,同时,将从黑人企业采购的原材料包装用品增加约一倍。
丝芙兰北美公司承诺,之后将为黑人企业家创立的美妆品牌预留 15% 的货架产品位。
高露洁旗下的知名产品“黑人牙膏”(原英文名为“Darkie”,对黑人的蔑称,后更名为人名“Darlie”)同样受到抨击,高露洁表示,正在对黑人牙膏这一品牌“进行重新全面评估”。
表面上,似乎是有色人种的需求得到了重视,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场作秀。
被“揪住小辫子”的那款可伶可俐面霜,实际上并未在北美地区售卖,而是针对亚洲和中东市场而推出的产品。而露得清的受争议美白产品,同样仅限于在亚洲地区销售。
在欧美地区,对护肤品的功效更倾向于抗老、防晒、滋润及保湿修护。
主打有机和天然成分的护肤品广受欢迎,各种让白皮肤变成小麦色的美黑产品也相当有市场。
02
美黑,
意味着你有钱又有闲
在“Black Lives Matter”还未发生之前,欧美人对于肤色的审美,已经经历了一轮由浅到深的变化。
翻翻 19 世纪前的西方名画,展示的都是白皙肤色的传统形象,那时有人为了美白,甚至不惜用铅粉、水银这些毒物涂在脸上。
但到了 20 世纪初,“海滨度假”开始兴起,每逢假日举家前往海滩,晒成一身古铜色回到城里,意味着你有钱又有闲,与整日在厂房内劳作的工人阶级形象区分开来。
健美操和健身运动开始流行后,小麦色、古铜色的皮肤更能凸显肌肉的质感,“有时间去健身”同样是中产阶级的象征,吃着薯片喝着可乐的沙发土豆形象,往往是金发白皮肤。
欧美人的这种主流肤色审美流行至今,人们就算真的没时间没钱去海边,在公园的草坪上晒一晒也不是不行。夏天一到,各种助晒油也大大方方和防晒霜摆在一起,大家按需选购。
在欧美国家,“美白”通常不会直截了当地以“Whitening”这个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淡斑”、“提亮”这样的字眼。
非要说的话,“提亮肤色”也算是美白的一种吧。
03
美白,
大部分东方人的“刚需”
在亚洲国家,对肤色的主流审美却恰恰相反。护肤品除了防晒、保湿这样的基础功能,美白依旧是最受推崇的主力美容需求。
变白这件事,是多数中国女性一直以来的审美观。去年新浪推出的《中国护肤品行业影响力研究报告·2021年8月版》中,美白需求位列第四,高出第五位近10% 的指数。
拥有一身白净皮肤,意味着从小养尊处优不用劳动。
“一白遮千丑”、“肤若凝脂”、“粉妆玉砌”这样的词,也往往用来形容女子面容俏丽。
“谢馥春”、“孔凤春”等老字号化妆品牌,都推出过主打白里透红的散粉;曾经红极一时的国货“雪花膏”、“银耳珍珠霜”,光是从名字就能感受到对于美白皮肤的需求。
邻国日本的女性对美白的追求,几乎从少女贯穿到了长者。
去药妆店转一圈,几乎每个品牌都会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皮肤,推出有美白功效的护肤产品——更不用说美白丸、美白饮料这种让人半信半疑的黑科技了。
上世纪 60 年代,世界上第一款使用现代美白活性剂(VC)来抑制黑色素的化妆品,就是日本人发明的,至今每一年的 cosme 美妆大赏,也都会把美白这个品类单独拎出来说。
南亚的印度,是全世界美白产品需求量最高的国家。
印度每年要消耗近 200 吨美白产品,相关的医美项目更是层出不穷。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和种姓制度,让印度人以白为贵,男女皆追求白肤。
这是屈辱的殖民时代,给印度这样深肤色国家留下的“审美后遗症”,也是如今被抗议者们抨击最多的点。
亚洲人的发色往往偏深,如果皮肤白一些,再施以淡妆,确实能让人看起来气色更好。
美白产品虽然在欧美的销量将受影响,但因为亚洲人庞大的需求,它并不会就此减产。
03
尊重不同审美,
这无关歧视
与歧视无关,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肤色的审美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
激进抗议者们要求护肤品牌下架所有有美白功效的产品,又是一种让人哑然失笑的矫枉过正。
几乎所有的跨国知名护肤品牌,都会根据每个国家的审美以及护肤需求,“微调”产品。
东西方的审美差异,让护肤品牌也不得不在中国卖货时,采用更加能“击中”消费者痛点的描述。
比如欧缇丽的同样一款产品,在法国官网的功效描述是“均匀、提亮肤色”。
在国内旗舰店的宣传标题中,主图上把“美白力”作为了卖点。
欧树在国内售卖的“NUXE White”系列,主打能让肤色均匀焕白,但在欧洲和美国的官方网站上都没有找到这个系列,国内官网也写了“本产品在指定地区销售”。
希思黎、雅诗兰黛等品牌也都有各自的助晒产品,只是在国内没有引进——美黑这件事在国内,依旧是极少部分人的个性之选。
在“Black Lives Matter”的风潮中,我们应当重视的是平等权利,而不是一味地在全世界抵制美白产品。
无论追求小麦色或者想要保持白皙,任何肤色都不该是被歧视或是被“矫枉过正”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