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读一年级,语文老师要求每天阅读。怎么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
我儿子二年级,我是每天上午朗读,下午跟晚上才允许他阅读。我下面会谈一下我的经验,我们先从怎么让孩子阅读开始。
如何让孩子阅读?我孩子也是一年级,语文老师要求每天阅读,我给孩子买了老师要求的书籍。孩子根本就不喜欢看,只有在我的催促下,按要求完成,老师说的每天两篇或者半个小时,其他时间根本就不会去读书。
因为是在我严逼之下读的书,所以可能造成的逆反心理,平时只要看到书都是很讨厌的。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暂停了老师的这个要求,自己改变的策略。
我再也不按照老师的书单买书了,因为老师买的书都是有"功利"性质,或者说有文学性。
我观察孩子喜欢看什么东西,喜欢聊什么东西,最后我发现我儿子就是喜欢看那些脑筋急转弯,还有喜欢说那些冷笑话。
就像男生追女孩子一样,总要投其所好,在结婚生子洗衣做饭之前总要约一下会,谈一下恋爱,看两场电影,才能够慢慢的牵手,才能够……自己脑补。
于是我给他买了很多冷笑话的书和脑筋急转弯,而且都是带很多图画的像绘本又有点漫画性质的。果不其然,鱼儿上钩了,他开始看了,而且看得津津有味,他一个人看得哈哈大笑。
鱼儿就这么上勾勒。。。
怎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我觉得你这句话应该是有问题的,阅读本身应该是都有效的,只是有些知识我们暂时用不到,还有是因为你阅读相关方面的知识太少,所以记住的东西不多。
跟我儿子聊天,他也跟我分享过,他看了很多书都记不住。关于这个问题我是不需要分析总结的,因为我自己有亲身经历。
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无非是相关方面的知识接触的太少,我一直认为知识就像知网一样,是一根一根线,一个一个格子织的,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一片空白,看一本书可能补充的只是一根线条,所以记住的东西很少。
第二,知识只有输入却没有办法输出,等于是我们去学习的某项技能,却没有办法实践。
第三,阅读不够系统,一会儿科学,一会儿历史,一会儿唐诗,一会儿宋词,没有系统规划。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答;
我发现孩子跟我说看了很多书,却记不住什么内容的时候。我主要是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帮孩子买书收集书的时候,我会比以前更加系统和保持连续性。比如说他看历史,我会帮他安排了一阵子,都是看历史,甚至是那半年都是看历史,然后我会准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
学校要求开始背诵唐诗宋词。我要求他每天读二十首唐诗宋词,然后我给他买了很多,什么漫画唐诗,搞笑唐诗。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等等这一类的书给他自由阅读。增加他对唐诗宋词的理解,也加深他对唐诗宋词的记忆。
第二,帮助孩子输出。就是让他说出来写出来,让他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和价值。如果我身边有同龄的孩子或者家里有哥哥妹妹,那最好是搞相关小知识比赛游戏,知识只有用出来了,他才会感觉到有价值,他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去学习,可以加深知识的记忆,更深的理解。
我们家是只有一个小孩,然后农村邻居的话基本上也不怎么读书。于是我把自己充当了他的小伙伴。我跟他玩各种知识竞赛小游戏,知道的时候我就跟他讨论,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去查资料。玩唐诗宋词,我们都是我说上一句他说下句,谁要是接不上来谁就不许吃零食。当然这里要注明一点,大人也要懂得谦让,直到适当的时候要放一下水。不能以大欺小,占着自己知道的多啊,要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
关于好词好句积累。这方面的东西我们家是没有做,因为我本人认为好的文章都不是好词好句堆出来的,而是有思想,有灵魂,有重量的。
当然我也是不反对好词好句积累的,但是我觉得一开始就让孩子去做这些抄写和画笔记,会影响到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因为这些东西的干扰也不能深度阅读,反而得不偿失。所以我建议这些东西可以在四年级之后,去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有感的话,我建议初中开始。
阅读量发生了变化,质自然会发生了变化,一个成语,一个描写,他在书上看了100遍,他可以随口吐出来,根本就不需要去记忆或者做笔记。
而且这些应用的话,我觉得家里面没必要增加孩子的负担,学校有这方面的课程安排,你只需要帮孩子积累就好了。
手工打字不容易以上是我的经验和分析。麻烦看了的朋友点个赞关注一下。我会经常发跟中小学有关的题目和家长跟孩子的沟通经历。
快速阅读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技巧有哪些
一个闲暇的周末,泡杯茶,放着小音乐,在阳台旁静静地看看书,这是多么惬意的享受。会阅读的朋友觉得是享受,不会阅读的朋友觉得是催眠。
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养成阅读习惯,又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呢?当然是有的,好的方法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有4个阅读小方法作为分享:
固定每天的阅读时间,将阅读变成习惯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片段,每天到家已经累的不行,哪还有时间出来看书呢?看书成为了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对于阅读,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误区,能空出一大块完整的时间出来才能进行阅读,往往忙碌的我们最难空出的就是完整时间。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先定个每日阅读小目标,与时间做调和。
比如每天给自己固定的阅读时间为60分钟,完整的60分钟可能很难预留出来,就可以对阅读进行时间拆分。早起20分钟看会书,午休时间看20分钟,睡前看20分钟,一天的60分钟阅读时间就达标啦。所以,先从给自己定个每天阅读的时常小目标开始吧,养成阅读习惯后生活中的小时间就悄悄的被利用起来啦。
从轻松娱乐的文学开始武侠、修真、玄幻、爱情等这类书籍是年少读书时的最爱。为什么呢?因为这类书籍看起来既不烧脑,还轻松有趣。现在的我们执着看书的目的又是为何呢?
成年人阅读的目的都是带有功利性的,不再停留于读书时候的消遣。要把书看下去,首先书得有吸引住我们看下去的意愿。尽管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可能不会再看武侠、修真、玄幻、爱情等等,依然有很多有趣的文学不仅故事生动,还能增加视野,拓宽知识面。我推荐大家可以多去看看名著,比如《毛姆全集》、《飘》、《傲慢与偏见》、《红与黑、《罪与罚》等等,这类书籍故事情节很丰富,读起来轻松不费劲。小说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书中有很多现实问题的探究与人性的思考,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看的书籍多了,速度也就跟着上来了。
养成先看目录和序言的习惯《高效能阅读》的作者原尻淳一阅读一本新书前,必须把序言和目录完整的看一遍,对整体的阅读内容和结构先有基本的了解之后才开始阅读。走在陌生的小径比稍有了解的小径困难,阅读也是如此。目录和序言可以帮助在阅读之间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个基础线索,阅读时可以更好的把握阅读结构,直接阅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于已知的内容直接跳过即可。
学会浏览和略读,抛弃一字不落阅读的习惯《实用性阅读指南》中提到一本书的精华内容只占全书的20%,如果能够直接直接找出这20%的内容,阅读效率是不是得到很大提升呢?
找到精华内容有两个步骤必不能少,浏览和略读。浏览和略读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通读,遇到不懂的问题直接跳过,是一种忽略细节的阅读方法。全书通篇的浏览可以完整的掌握文章结构和内容概要,对文章不重要的内容有了基本筛选。
略读是在浏览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遍的筛选,核心技巧是找到“路标”。路标一般有三种存在形式,段落的主题句、视觉标记,比如下划线、粗体、斜体这些,还有语言标记,如“首先”、“例如”、“因此”等这类的转折语,对“因此”要格外留心,通常包含了主题句和核心内容,“例如”后面是案例,可以跳过,“首先”后面肯定有“第二”、“第三”。通过浏览和略读的筛选之后,剩下的就是所需的精华内容,我们只要足够掌握这部分内容即可,对书本进行“断、舍、离”,把书本越读越薄,阅读效率如此简单的就提升上来啦。
某位学者曾经分享过:读书的目的是了解自己不知道的新内容 ,而不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重复读十几遍”,《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也提过,“只要学到其中一点是有价值的,那么书就阅读的有价值”,阅读的终极目标并不是pk阅读量,只要能把学到的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者给予某些问题建议,书本看的都是有价值的。
以上4点是提升阅读速度的小方法,前期使用起来会不习惯,阅读的速度反而比之前慢,坚持一段时间习惯就好了。
这是我的个人建议小分享,有不完整或者需要补充的,欢迎评论或私信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