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一些变味的班级微信群如何能回到正轨
小学同学将近30年没见,卖盒饭的同学,张罗组建了同学群。最悲催的是,这个群在我姑娘结婚第二天,把我拉进去了。
起初,同学们互相了解,亲切问候。那个亲啊,就好像都是没出五服的亲戚。然后,聚会、吃饭、旅游、唱歌、照相……真快乐。
随后,在不长时间里,群里就下起了请柬雨:儿子结婚、女儿结婚、儿子二婚、女儿续弦、本人店铺开业、儿子生孙子……弄得媳妇跟我嗷嗷喊:“姑娘结完婚,你来劲儿了?”
再随后,能人纷纷出台。卖保险的、直销的、传销的、卖药的……请客、吃饭、旅游、唱歌。
也不知啥时候,群里竟混进几个不认识的,号称学姐、学妹、学弟、学哥。请大家看电影、参观学习。原来,也是直销、传销那些事儿。
再随后,我就不吱声了,怕被洗脑,意志不坚强。
为了清洁同学群,自己组建了小群,把关系不错的,没有外心眼的同学招进来。至此,日子才消停下来。
现在的“同学微信群”还有意义吗
说真的,以下几项事情,我实在难以忍受,要么默不作声,要么义无反顾地逃离。
第一、无法忍受的沉寂
刚刚加入同学群时,里面的气氛非常轻松友爱,但过了一周后,就归于了沉寂,除了当初的那点记忆外,似乎很难再找到共同的话题。纵然如此,鉴于往日同学的情分和面子,也只好彼此迁就着。偶尔也有些人不甘于静默的状态,一旦有个别同学退出,群里的气氛就变得格外难以忍受。
第二、在同学面前的装B
一个人无论混得有多牛,都不要在老同学面前装B,这是一个秘而不宣的真理。但我们群里的某同学开公司成了土豪,只要在群里上照,无非是自己汽车的标志,豪宅的内景,吃大餐的内容,偶尔还会写几句蹩脚的英语,以证明在海外旅游,甚至在哪里如厕,都想让每个人知道。大家毕业以后,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同的位置,对于缺乏的,要尽量帮补,即便不能相助,也要有一些温暖人心的话。对于那些动辄就“炫富” “自以为是且自私冷漠”的老同学,除了讨厌之外,实在找不到其他的词汇形容。
第三、喜欢分享的转载狂
对于一些比较启迪人心灵的文章,偶尔分享给大家也不为过,可是有些人不管青红皂白,不管天文地理,也不管宗教哲理,一篇接着一篇,几乎占据了同学微信群一半以上的内容,让人的视觉时时有被强制的感觉。
第四、拉广告搞推销
“完美产品不错,用用看吧”、“买份商业险吧,总不能光顾着赚钱亏待了自己”、“麻烦看看我的淘宝店吧,老同学一律进价供应”,诸如此类的宣贯,让人目不暇接,情谊场变成了利禄之地,还有,帮助投票、帮忙点赞,帮忙关注,帮忙转发,帮忙打开阅读,亲戚病危帮忙捐款,帮忙……,受够了。
第五、政见不同的操戈论战
中国不能接受人与社会的深层探析,甚至高考问题,信仰问题,养老问题,养生方式,都成了彼此争论的内容,有人甚至底线尽失,口无遮掩动起“粗”来,一句话伤害一大群人。我想如果是面对面,都有可能会打的头破血流。这样的“交流”,还有意思吗?
这也许就是现实的同学微信群。离开校门,经过数十年的岁月雕琢,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个背着压力负重前行的年纪,已经和当初的懵懂少男少女判若两人了,每个同学的现在,已被生活的真实切片的面目全非。学生时代默默无闻的,也许如今在同学群里喜欢高谈阔论;学生时代滑稽可笑的,也许如今在群里静默无声。
此刻,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变化。虽然很多的共性成为我们同学微信群结合的枢纽,但更多的是:我们生活的圈子的,已经没有了多少的交集。
学生时代那种单纯无暇的时光,是非常值得追忆的,但此刻的我,已经决意退出了。好友(学生时代的班长)在第二天就问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回答说,没有什么,工作压力太大了,孩子也不听话,我必须解决眼前的烦心事,先把自己和家庭理理顺。
不强求他人,更不要勉强自己,空余的时间,还是去接触那些与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好,“同学”,有时仅仅是记忆的一个标签,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