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从来不在朋友圈发心灵鸡汤。
发鸡汤这种行为,我大二以前经常做,但是大三开始到现在入了社会,就已经没有在接触这种行为了。
当你接触到了社会的现实,并且每天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忙碌的时候,是没有心情去发鸡汤的。那些鸡汤会让你感觉社会很美好,生长在温室一般。但当你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你还能坚持用鸡汤来安慰自己吗?
心灵鸡汤只会让你的心灵在有压力的时候有个逃避问题的途径,它并不能有效的帮你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当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冲突很大的时候,鸡汤会歪曲你对世界的理解,觉得世界太残酷了。
所以,从来不发鸡汤在朋友圈的朋友,可能就是已经成熟走向社会的人了,他们没有功夫去发鸡汤给别人看。也建议经常看鸡汤的朋友,有时间可以去多学一些社会技能,而不要把时间全浪费在幻想美好上面。一定要现实和理想相结合,才能让人更有动力。
谢谢!
仔细观察了一圈,发现在朋友圈发鸡汤的一般以女性较多,年龄范围从20出头到40好几不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活上诸多不顺,然后通过发鸡汤给自己打气,同时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一种是当下取得了一点点小成绩,想发圈表示自己内心的小确幸,但因个人文学等各方面素养没有跟上,只能发一些鸡汤,一方面炫耀自己的坚强独立,一方面显示自己的涵养,这些仅限于我在个人朋友圈观察自己所认识的爱发鸡汤的朋友的总结。至于这些鸡汤会对看到它的人产生什么影响,这就要看个人修为了。
另外,朋友圈是个人的私人空间,不管别人发什么,爱发什么,拥有个人支配权。如果一定要反应一点什么,个人觉得可以从内容输出的质量方面来分析一个人日常的输入对其个人的影响,由此可以总结,平日里还是需要多读好书,多看高质量的电影,多接触阳光,真正做到乐观开朗,学会取悦自己。
实际上不仅仅是农村中老年人,也未必是全部农村中老年人都对鸡汤文感兴趣;之所以对鸡汤文感兴趣主要是和阅读经验有关。
一般来说,习惯于用概念叠加概念的方式来阅读的,都是对于文字的灵活与丰富缺少感受经验甚至缺少感受力的人。而这也正是鸡汤文的特点所在,它们正确而空洞,无法在现实经验里真正落脚,无法获得现实体验的支撑的文字特征,使一向在现实里摸爬滚打而少有文字经验的读者,误以为发现了可以深入内心的真知灼见。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文字经验,或者文字经验比较少的读者,一般都有着丰富的人生履历,在丰富的人生履历中又一直有表达的愿望,可是又不怎么会表达。
现在,这些鸡汤文就似是而非地成了他们表达的渠道。 不管什么样的人生体验都用固定程式的鸡汤文来表达,虽然省事但也必然是不可曲尽其妙的。
当这些鸡汤文经历了他们阅读和转发的最初的兴奋以后,慢慢地就会被咀嚼出不能尽兴的别扭。读多了就会有超越的愿望,从而为在阅读和感受力上出现进步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