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微信动态文章 > 形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的词语

形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的词语

作者:pc668   来源:  热度:1696  时间:2022-04-27
形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的词语形容时局动荡不安的成语有:八方风雨:四面八方风雨聚会。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兵戈抢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不测风云: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不可预测的变幻动荡的局势。沧骸浚横流:沧海:指大海;横流:水往四处奔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朝迁市变:朝:朝廷;市:集市。朝廷改换,市肆变迁。形容改朝换代,社会动荡。大风大浪: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

形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的词语

形容时局动荡不安的成语有:

八方风雨:四面八方风雨聚会。比喻形势骤然变幻,动荡不安。

兵戈抢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不测风云: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不可预测的变幻动荡的局势。

沧骸浚横流:沧海:指大海;横流:水往四处奔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朝迁市变:朝:朝廷;市:集市。朝廷改换,市肆变迁。形容改朝换代,社会动荡。

大风大浪: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

带砺河山:带:衣带;砺:磨刀石;河:黄河;山:泰山。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带砺山河: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砥柱中流: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动荡不安: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

动荡不定: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

风风雨雨:不断地刮风下雨。比喻障碍重重。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

成语“空穴来风”究竟怎么运用才正确

谢谢邀请!让我来回答“成语‘空穴来风’究竟怎么运用才正确?”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到了随着本问答题所给的“描述”!这样一来,本问答题就变得非常“复杂化”了!本来这“空穴来风”的意思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而“无中生有”的意思乃是指凭空捏造,把没有说成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恰恰是两个意思完全相反的词语。那么怎么出现了“为什么大多数都用在跟无中生有一样?”这种情况呢?

形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的词语

若提起这事(注:“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意思一样)的来龙去脉以及其用法的演变过程,还真的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呢!

形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的词语

“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在2012年以前的意思和这之后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反。我们知道,“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风赋》一文,原文中有一句“枳句(通“勾”)来巢,空穴来风”,大意是枳树多弯曲招引鸟儿来筑巢,空空的洞穴招引风儿吹进来。

形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的词语

2012年以前的《现代汉语词典》明确解释为“比喻消息或传闻不是没有根据的”,换言之也就是说,传闻或消息是有根据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把这个词用反了,即把这个词理解为消息或传闻毫无根据。为此语言专家不断撰文引导大众,希望大家都能够正确的使用这个成语。而令人失望的是,此根本就无任何收效。于是,关于“空穴来风”这个词语的使用方法,专家和民间就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之于此那是谁也不肯让步啊!双方就这样僵持着过了好几年。如此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呀,后来还是专家阵营有了些许松动,过了不久,这些知识精英们终于彻底妥协了。于是就有了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改动。并且在新版也作了说明: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和2012年第6版,“空穴来风”的含义已由原来的“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转变为现在的“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因此,用“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是正确的用法。在日常语言应用和语文考试中,应以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我知道,我今天的回答或可能会遭到大家的不认可或不理解,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也只是依据最新版本的《现汉》解释为准而已!于此,欢迎您多提宝贵意见,同时也乐见您的指教和批评!谢谢!谢谢您的阅读!

有句成语怎么说的,流言止于智者,什么.止于无声

没有下句的

形容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的词语

全句是“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解释】:瓯臾(ōu yú): 杨倞 注:“瓯、臾,皆瓦器也。 扬子云 《方言》云: 陈 、 魏 、 郑 、 宋 之间,谓罃为臾。瓯臾谓地之坳坎如瓯臾者也。”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流丸自向瓯臾止,但笑蚍蜉撼树狂。” 瓯臾,比喻地面洼陷不平之处。

瓯臾:瓦器,一说凹下之地。 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出自】:《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意思是说:没有根据的话,作为有头脑智慧的人,听到后,就会一笑了之,不会继续流传。

【典故】: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5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

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穷通》记载:"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一国策谋,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荀子。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睢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睢)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或QQ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