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哪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该章为《大学》的第三章,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关键。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意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这一关键行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选自《礼记·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为什么小时候过年家里很穷却年味十足,现在条件好了反而没意思了
现在时代进步了,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可以说现在不缺钱的,天天在过年。
小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人们缺吃少穿,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想吃点好的,穿些像样的衣服都要等到过年,穿的补丁摞补丁,每个人二十四尺二寸布票,都要省着用。
什么副食都要票,要购买证,粮证,买个暖壶还要劵,每个月供应的细粮很少,都是粗粮,按照年龄供应粮食。
细粮白面每月每人五斤,大米一到二斤,赶上年节每人三斤,剩下都是粗粮,玉米面,大碴子,小米,豆油每人每月半斤,平时几乎不吃省着过年吃,用大油代替,也就是猪油。
买肉挑肥的买,那时买肉分几指膘,最肥的猪肉三指膘,九毛五一斤,两指膘八毛五,最瘦的猪肉七毛五一斤,每人每月半斤猪肉,用猪肉票购买。
人们肚里没油水,越没油水,越能吃,那时为了解决粮食短缺,粮店还供应生地瓜干,那时吃的很差,平时玉米饼子咸菜疙瘩。冬天土豆白菜萝卜。
至因为平时吃不着好吃的,什么都留着过年吃,所以显得过年的气氛十足,孩子们都盼着过年,能吃到好吃的,还有过年妈妈给买的新衣服穿,炸的萝卜丸子。
时代的变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和过去大不一样了,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能吃的着,想穿啥衣服就买啥衣服,不用等到过年了。
通讯设备也发达了,也不拜年了,用电话。微信也就表达了拜年的意思了。
天天过年就失去了年味,谁家都不缺啥,想吃啥买啥,就这样过年还有什么年味了……
现在过年没有过去的年味了,过年的年味改变了,所盼着过年就是盼着在外地的儿女都能回来,和父母团聚,其余,年,再没有从前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