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浙江商会微信群。分享一个实例 :我们单位有个老哥,酒量很好,经常被单位领导带到各种酒局,时间长了,这位老哥以为自己也是领导圈子里的人了,等到真要找人办事的时候,才发现:在领导眼里,他不过就是个挡酒的和陪酒的。
我们单位的这位老哥是从外单位调过来的。在一次单位聚会上,这位老哥展示了惊人的酒量,给所有领导挨个敬酒,还把所有的同事都过了一遍,他自己跟没事人一样。
从此之后,这位老哥的酒量就在单位传开了。这位老哥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很能活跃酒桌上的气氛。单位领导如获至宝,经常带着这位老哥出入各种酒局。据说只要有这位老哥在,没有喝不尽兴的酒,没有他陪不好的领导。
时间长了,这位老哥也有了些领导范儿,逐渐和我们这些普通兄弟疏远了。偶尔和我们聊天,也动辄说是认识某某领导,电话里存满了各种领导的电话号码,俨然领导圈子中的一员。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事找哥,哥认识人。
直到前年,老哥的女儿中考 ,分数一般,想上离家近的一所不错的高中。老哥信心满满的去找他认识的领导,结果铩羽而归!从此老哥再不去参加那些酒局。
后来我们慢慢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老哥开始找单位领导帮忙,单位领导打了个太极,对老哥说:某处长,你认识啊,他就是管这个的,在酒桌上我介绍你们认识了,你直接去找他,没问题!
老哥确实和该处长喝过酒 ,还不止一次,在酒桌上也勾肩搭背、称兄道弟过,就兴冲冲的去找了。
结果到了该处长的办公室,人家对他没印象,大写的尴尬。老哥红着脸说了半天,那位领导只是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我知道了,我现在忙,稍后再说!
老哥刚出办公室,就隐隐听到该领导问身边的人:这人是谁呀?身边的人说这是某单位特别能喝的那一位。领导恍然大悟:他就是替某单位领导挡酒的那个人!
老哥的心拔凉:原来在本单位领导心中他就是个挡酒的,在其他单位领导心中,他就是个陪酒的。他逃也似的离开那家单位。
从此以后老哥再也不参加领导的酒局,删除了手机里所谓领导的联系方式,重新回到我们这些普通兄弟身边 ,和我们喝酒吹牛,打成一片,自在多了。就连老哥女儿上学的问题,还是我们一个部队转业的兄弟通过战友的关系办妥的。
所谓的圈子,其实是一个等价交换的平台。一个圈子里的成员只有权重相当,对彼此的价值相当,大家才能相互认可。人贵自知,硬挤不属于自己的圈子换来的只是尴尬而已。
现在民营企业老板都在忙什么?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难、难、难!民营企业最大的难。资金,人员,税费。多头管理的山头主意!小微企业的可有可无。活下去难,关门更难!
我是2002年创业的服务性企业,当初开办只有十二位员工,工资相对比较低,发一次工资三千多元,而且从裤兜里顺手一掏一个月工资打发了!可到2018年,职工200人,每个月工资加社保加工伤险等每月80多万工资,人员流动比较大,今天走,明天来。经营环境越来越差,十年前的账款还没有要到手,去银行贷款门都没有,担保公司收费吓人!只有夹着尾巴等着关门大吉!不挣这个钱,也不费这份心!想必身边的小企业基本上都差不多!熬着吧……!
如何评价朱一旦团队所创作的视频《非浪》?
我不觉得《后浪》是好的文宣,它不接地气,但我也不太认同《非浪》的这种恶搞。
我不知道是什么样一群人构思和拍出这样一部文宣《后浪》,我觉得他们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一味涂脂抹粉最后只能适得其反。它可能让90后一时心潮澎湃,但是只要稍微冷静一下面对现实,他就会很快明白自己的处境。《后浪》中充斥的小布尔乔亚的风情,的确离大多数青年有点遥远。
朱一旦团队所创作的视频《非浪》是魔幻现实主义反讽,这种反讽有一种自我调侃的味道,道出了90后心酸的一面。房价、996的压力之下,青年面对的不是诗与远方,而是眼前的苟且。
个人看法,一个好的五四文宣,应该走进青年的心理,思他们所思,想他们所想。不要拔高他们,也不必贬低他们。
在b站下方看到的评论
1.讽刺B站《后浪》演讲视频中全屏皆是豪车、单反、跳伞、出国旅游,以这些极少数来代表中国极大数的工农阶级,殊不知中国还有多少年轻人如非洲同胞一样需要付出辛勤的体力劳动才能换来微薄的工资,总的来说《后浪》的本质不过B站的广告,不必太当真。
2.《后浪》讲的是城市中产以上家庭的年轻人,《非浪》讲的也是年轻人,可能是你看不到的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如果你感觉被《非》冒犯到,不好意思,被《后》冒犯到的人可能更多。怎么说呢?文宣这么做究竟是智商问题还是情商问题呢?我没有答案,但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式的文宣好点了,至少我的鸡皮疙瘩起的少点了。
最后说一点,这不是立场问题!我不站队,我希望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