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备工作
确定你可以给群成员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可以根据自己拥有的经验和能力以及人脉等,只有确定了自己可以提供什么才能更好的让人加入。这里提供的价值一定要抓住目标群体的痛点和需求。
确定交流平台,一般都是选择微信或者QQ群,如果人数较多的话,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平台。
确定宣传方式,这个宣传方式可以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或者自己有的媒体,公众号或者微信群等。但是也要根据目标群体在那里来集中主要精力做宣传。
确定管理团队,在选定管理团队时,一方面是选择比较熟悉又有匹配这个社群的资源或者能力,同事团队协作能力比较强。管理团队一般分为直接的管理者,资源协作者和重度参与者等。
二、社群运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制度和规则的制定,我们需要制定群规,一般来说不准随便拉人,发广告要发红包等。
挖掘和培养骨干成员,一个社群里面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言以及其朋友圈等形式,来挖掘有潜力的人,然后给予小任务来培养。
保持活跃度,一般来说主要通过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分享干货,建立线下联系,红包等形式,就是满足大家进群需求的动机。
激励机制,对于对社群有突出贡献的,可以进行口头表扬,周边礼物赠送,帮助连接人脉或者其他有需求的资源等。
社群文化培养,表象的有口号,名称,logo,周边礼品,简单说就是可视化;深入的有群员之间的感情,还有一些共同认知或者对入社群形象对外的自主维护和宣传。
三、社群后期发展
线下化
在线下化的过程中一般是选择社群中在当地城市比较有影响力,同时资源较为丰富的作为领导者。然后来开展一系列化的活动,在这个时候就要选择合适的人来做合适的事情,也就是分工,还有细节方面的考虑,比如活动场地的选择和如何邀请活动嘉宾等。
付费社群
一个社群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核心文化和成员以及标准制度等,有了持续的输出和关键人才,就可以尝试付费制,在这期间,我们需要考虑付费的付费的期限,价格等。同事也要做到价钱和价值相等或者让成员觉得花的值得才行。
扩大化
在扩大化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盲目扩大,急于求成,从而降低标准和门槛,导致人员的参差不齐,从而影响整体的品牌。在这之前要先培养储备人才和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如何运营以微信为载体的公司社群?
做社群无非就四个环节:社群怎么设计,怎么搭建,怎么运维,怎么变现,今天我们讲社群的运维。
首先,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要去做社群。我罗列的这三点是传统企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传统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第二点就是越来越难以吸引用户,第三点就是越来越难以留住老用户。
大家都知道,前几年,传统企业产品的售出,关系基本结束了,但是移动互联网的企业,可能产品的售出才是关系的开始,因为我们70%的用户,包括百分之七八十的经销商都是在体验产品之后形成的购买。所以我就想,连接维度的多少就能决定了连接的效率。
另外一个我们做社群,是因为购买定律:购买=需求 信任 情感。罗友霸王课的高兴老师曾经说一句话:“如果不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思考社群的话,那么社群充其量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虽然我不一定能够让社群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我能不能就把社群当成一个工具去运营呢?我在运营的过程中,就是把社群当成了和消费者、和经销商这样从弱关系递进到强关系的一个工具。
所以在整个社群运营当中,我们全部围绕着弱关系递进到强关系来进行,比如我们现在,公众号、社群和个人号成为了我们的三个池塘,去养熟和用户的关系。
社群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和关系的形态呢?我上个月发了一个微头条,其实蛮有意思的,点赞的还比较多,其实是开了句玩笑。我是这样说的:老马聊社群第250条,社群就是一个风尘女子,他和产品、兴趣、粉丝、同伙有染,从此就有了产品型社群,兴趣型社群,粉丝型社区,合伙人的社群……谁知道她以后还会不会出轨呢?
产品 社群的运营方式
今天的题目是“ 社群”的运维,我没把它看成是一个社群的运维,因为我们是先有的产品和大体量的用户,然后想怎么样让每个经销商都能成立一个社群。
我现在是把内容和产品都成为流量的入口,我们的产品可以带来一部分流量,但是远远不够,还要通过内容带来一定的流量,所以我们就做了净颜密语女性成长社区。
第二个就是把我们的社群和个人号作为沉淀的主要场景,整个社群指向了一个目标,就是关系递进、关系养熟,目的就是从路人到姐妹这样的一个过程。
第三个就是说线上和线下短期的活动变成了我们增信的一个手段,因为相信成为了销售首要的前提。为啥说线下还有一定的活动,因为线上聊千遍,不如线下见一面。
社群运维中踩过的坑
下面我就全面地给大家解析,我们这个女性社区是如何做的,我相信大家关心的也是实操。
去年12月份的时候,我组织了公司四五个人,当时招聘了一个手绘的,一个公众号运营的,一个助理,还有一个女性健康专家的IP。春节前,我们把整个框架做出来了,名字也取出来了,然后春节之后我们基本配齐了社群的小组人员,固定在四个人。3月份,我们在整个经销商队伍中,开了一个社群训练营。我的计划是首批选出来十个人,成立了十几个群,现在效果还是非常不错。首批之后很多代理看了之后非常有信心,所以第二期开放的一百个名额现在已经满了。然后在8月中旬的时候,我们会开放一千个社群。
如果你做产品 社群,你必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一定要记住,你的社群目标用户一定和你产品用户是相匹配的。
2.你的目标用户在哪里?目标用户决定你的主战场放在哪里,这和你的自己的优势有关。比如说我们这些宝妈用户在哪里?其实很多,贴吧、育儿论坛、知乎等都有,但是我们为什么把它放在朋友圈里面?因为这和我们自身的优势有关,我们是四年的微商企业,玩朋友圈已经轻车熟路了。
3.你用户的痛点是什么?这个痛点怎么挖掘,有些是没有被挖掘,或者已经被挖掘了但是没有被满足。
4.你的服务和内容如何解决用户的痛点。这个其实我们在整个运营当中也有很多的坑,我后面总结的就是短轻简。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我们有一个健康专题,必须要做到10到15分钟,但是你认为有人能够坚持听完吗,没有。所以我们就做了《分分钟说健康》,用三两分钟来说明一个小的事物。包括我们在运营过程中,把女性的一些成长包括健康的比较难以理解的事情,用漫画的形式展现,其实就是为了达到轻和简,用用户的思维去思考你的运营。
5.我有什么?这个不用说,我有什么。但是你要记得现在是一个分享经济的社会,你没有什么,你完全可以去整合这个资源。
6.用户凭什么进来,凭什么留存,关系如何递进,第三点我一起给大家解析。你要想产品 社群,你必须要先清楚这几个问题,然后才能设计好你的社群。
存留我们怎么样解决?存留有三种策略,渐渐地转到我们的公众号上、经销商的群里、经销商的个人号。
那关系如何递进?刚才我说我们今天是在七天读书会的毕业典礼,这个毕业典礼我为什么给很多积分比较高的妈妈去做了奖状还有奖励呢,就是分名,分利,分资源,分价值,和私聊互动。但是你一定得要你的社群成员在这里能够找到几种感觉,比如价值感、仪式感、成就感、归属感等。
“内容驱动”运营
当你没有运营能力的时候,你可以“用后即走”。为什么呢?比如说有的人说,我就要粉丝,那么我微课讲完了之后,可能所有的人都成我的好友了,那么解散就解散了,下次的时候继续给他提供价值。还有人说,我没办法管理群,我建了一个群,效果很不好,都没办法管理了,别人经常发广告等,你为何不“用后即走”,跟你的目标结合起来呢?
我们公司现在做了全面的转型,叫“内容驱动”运营,这是我自己起的一个名字。在这里我提到一个词叫降维,我认为社群和媒体是一样,它可以直接连接到我们的用户,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摆脱广告、渠道的依赖,彻底消除中间的这个维度。在15年和16年,我们公司都在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等比较知名的一些卫视投放过广告,真实效果有吗?效果不大。现在我们的目标受众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都不直接看直播电视,基本在爱奇艺、腾讯视频追剧,手机摆放到那儿,就开始边吃饭边追剧,电视放到那反而是落了一层灰。
我们公司未来的组织运营形式就是内容驱动运营。以后,我们的整个市场部包括营销部全部是内容驱动,就是说我们现在基本不下市场,全部在线上进行运维。我们一起去三四级市场开发市场,整个的费用还不如去从三四级市场的种子社群当中去培育种子,然后让他去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内容未来是共享的,模式也是共享的,共享给每个经销商、每个想创业和想拥有社群的人。
我有个维度表,当你关系不能达成三度的时候,任何人不允许用产品连接你的社区层面,这个要求非常死,如果我发现你这样做我会取消你,我会不给你输出我的内容,惩罚是非常严厉的。为什么呢?
当你和你的用户没有达到一定关系的时候,你不能称兄道弟称姐道妹的时候,你不要用产品轻易的去连接,因为社群的变现包括产品的销售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当你这个人对他有价值的时候,他需要某一个产品,与其找别人买,不如找你买,这是一个很简单和朴素的道理。所以说我们内容共享,内容也成为目标用户流量的一个入口。其实市场开发以及早期用户,还不如在社群发现已经产生连接的用户,这样的裂变效率是非常高的,边际成本也特别低。
即使我们8月份开放1000人成立社群的时候,4个人管理也够,因为一千个群主,无非,就是2到3个管理群就够了,就是流程化模型化,让客户去把我们的内容当成工具包,随用随取就OK了。所以我们就是这样通过社群,让公司和用户包括顾客包括整个上下游形成一体化的关系,从而形成我们有限范围内的品牌的固化。
产品 社群成长模型
最后给大家发这张图,大家简单看一下,土壤下面的营养有用户和目标用户。因为我们是先有的产品,然后有的内容,最后是后端价值的转化。
产品是什么,我依然把产品看成是一种解决方案,包括关系递进的另一个工具。如果说产品是花,那么整个内容就是叶,如果没有叶子的光合作用输送养分,没有叶子的整个衬托,那么我觉得这个产品是单维的,而且是枯燥的,也不可能产生更多的连接。想要一个产品说话,让产品具有互动性和交互性,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可以用其他的维度来弥补产品的这个缺陷。
后端这个目标,就是转化变现的一个过程。转化后端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我就想如果公司拥有这样大体量的一个社群,将来即使他不购买你的产品,随便我们成立读书会,或者各种短期收费的训练社群,也会产生巨大的后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