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直到剧组杀青,我还是有点回不过神来,但这是千真万确的:我去演戏了!
我,一个 35 岁的中年妇女,出道即颠峰,在一部电视剧里演了女一号……的亲妈。
给大家前情回放一下。
一个平平无奇的工作日,团队小伙伴突然在钉钉群里说:
咦,这是要拍戏?
一股“我怕不是要红了”的狂喜刚刚涌现,理智的脑袋立刻提醒自己:
这是真正的演戏唉!我不行吧?
再看工作群,大家纷纷表态了:
说起来,我司贯彻得最好的一项价值观,就是“不说假话”:
糕妈,我们不看好你啊!
怕我演技撑不起来的、说我不务正业的……
就连糕爸也给我泼冷水,怕占用我太多时间、拍戏太辛苦……
我当然知道演戏不容易,毕竟平时我拍个一两分钟的抖音小视频,留言里批评我肢体僵硬、表情浮夸的都不少,更何况这可是实打实的电视剧呢!
行吧,既然大家都已经这么不看好我了,那我就~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于是我说——
话是说出去了,但我心里特别没底。
对于儿童剧,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看的小龙人……
(和我一起唱: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
没几天,导演和制片人都来了。
制片人是个大高个儿(我得仰着头看的那种),一见面,他就从包里掏出了两本书。
一本《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一本《年糕妈妈辅食日志》。
这是……来找我签名的?
还真是!
制片人竟然是个爱看我们育儿文章和辅食书的新手奶爸,有书里的折痕和手写读后感为证,这也太优秀了吧?
而更奇妙的是,原来连接起我和这个角色的,就是这本亲子关系书。
导演小姐姐告诉我,这个戏里的女一号李小雨是个有点内向的孩子,在班级里更是个小透明,在打磨剧本的时候,编剧在李小雨和妈妈之间加入了亲子关系的故事线,塑造了一个注重亲子关系、很会鼓励女儿的妈妈,也正是这个角色特点,让制片人想到并推荐了我。
导演给我讲了戏里妈妈和女儿互动的小故事,打动了我:这个对事业很投入、有点小逗逼、总是无条件支持孩子的妈妈,不就是我本人吗?
这么适合我,戏份又少(多了我也不敢要)的角色,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吗?
管它成不成,我先去过把养女儿的瘾!
打脸来得太快。
在片场,我天真地就像个孩子一样……不对,我不如孩子太多,小演员们都特别专业老练,而我作为整个剧组唯一的业余演员,那傻样和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也没啥区别。
比如,我第一次知道,一场只有两句台词的戏,要拍那么多遍:近景、远景、正打、反打,往往剪出来才一分钟的戏,就要拍上个大半天。
我进组的第一场戏,就是个调度复杂的群戏:妈妈去看李小雨演出,剧场里坐满了家长。先拍的是小演员们在台上演出,然后拍到我作为观众的部分时,台上就只剩下一个执行导演,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指挥大家:
现在鼓掌!热烈一点!哈哈大笑!好,叫好!
?????导演,我申请换岗,我看我去干台上那个活儿挺好……
可能是第一场戏,我有点上头,后来制片人敲打我:戏过了。
还有一场戏,我的台词里有一连串的王阿姨、李叔叔和张爷爷,虽然之前背了一路,但开拍的时候脑子空白了:
什么阿姨来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真是一点儿没错。
好吧,那就憋着一口气,再磨呗。
我想,内容创作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我只是客串一个每集只有一两场戏的角色,但要也努力让自己去相信这个人物,把自己交给“她”。
后来有一场戏是这样的:
大雨,妈妈在办公室里,李小雨撑着伞进门。
本来在剧本里,妈妈在忙自己的事儿,等孩子放好东西走过来才开始互动,但拍到这里的时候,我不过脑子地就走过去帮孩子接过伞。
结果,导演夸我很自然。(片场高光时刻!)
那一刻我真的代入了妈妈的角色,我想这就是一个妈妈最直接的身体反应。
所以,你们要问我演戏的感受,那就是:有个这么漂亮的女儿实在太爽了!
虽然片场里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等待上,常常是几个小时的枯坐;虽然我也经历了很多次自我怀疑:我真的能演戏吗?会不会很尴尬、拖剧组后腿?
但是戏拍完了,我就不会再去为自己表现如何、这个戏会不会受欢迎而患得患失,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在于,这次尝试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
我很感激,35 岁了,还能不断地去尝试新东西、打开体验的边界,我也很感谢当时那个能够说“为什么不试一下”的自己。
最普通的人生,也有无处不在的冒险,没有被时间磨平的志气,会变成不害怕失败的勇气,就像浪姐开头的那段话:
三十岁以后,生活的见证者越来越少,但还可以自我见证。
所有的可能性不断退却,但还可以越过时间,越过自己。
用“试试看”来代替“我不行”,大概就是属于我这个中年妇女的成长吧。
糕妈饰演的剧是腾讯视频和原力动画联合出品的真人动画《故宫里的大怪兽》第一季《洞光宝石的秘密》,预计明年上线。大家可以先带着孩子读一下原著哦,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