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聊了为什么“舔”或者“恭”字的右下有两个点,而不是“小”字。在留言中有读者提到了另外一个会混淆的情况,她家的小朋友分不清“看”和“着”。那这周的语文小课堂就聊聊,这两个字如何区分吧(有什么你在教小朋友认字写字的时候的难点,什么字分不清,也可以在本文下面留言)。
其实“看”字是很容易理解的,上面是个“手”,下面是个“目”。从最早开始,就是一个“手搭凉棚”的样子。当然你是正常搭,还是学孙大圣反过来搭,其实都可以。
比较容易出错的是“着”。感觉上就是“看”的上面加了两点。这个字还是总用来当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让小朋友更难理解。
不过我们如果看看“着”的来源是什么,就会觉得比较简单了。
着,其实就是“著”,古代汉字书法中,尤其是在行书和草书中,我们俗称的草字头「艹」经常写成「」,比如“蓝”就会变成“兰”(兰最初是作为蓝的简化字,后来又变成“蘭”,也算是简化字的吐血公案之一),“茲”就是“兹”。“著”字的另外一种写法就是“着”。
最早的时候,“著”和“着”是基本完全通用的,随着这个字的含义越来越多,用起来经常混淆,于是从明代前后开始,尝试将不同读音区分来写,保留了4声的用法依旧写成“著”,而其他的就写成了“着”。
虽然经过几百年,我们已经习惯将“着”和“著”看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但其实“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还是标记为多音字,还有“zhe”和“zhuó”两个不常用的音,意思都是同“着”。
那“著”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字的篆书和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看到篆文中上面的两对小叶子是向下的,所以“著”最早其实是“竹”字头的“箸”,这也是为什么《说文》里写“从竹”的由来。
叶子向下的是“笀”,叶子向上的是“芒”
而《说文》中给“著”的解释,“飯攲”,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看到“箸”大概很多人就理解了,就是筷子。所以不管是“著名”的“著”,还是“着火”的着,或者当助词的着,作为汉字最早的来源,其实就是中国人生活中每天不可或缺的——筷子。
当然如果不看字形变化,也有另外剑走偏锋的解题思路:
我们都知道“土著”的意思,但在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则写成:“其俗或士箸,或移徙,在蜀之西。”,写成了“土箸”。
而在日语中,虽然也是和我们一样,分用了“著”和“着”,但分的有点不同,他们说“土著”,用的是“土着”。
不需要看懂假名也能懂得上句话的解释吧
土箸=土著=土着。
等号左右都除以“土”
得:箸=著=着。
所以,为什么“着”会比“看”多两个点?,因为“着”最早的含义是竹子做的筷子,那两个点就是竹子的叶子。
当然,你直接说上面有两根筷子也可以。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语文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查询】,在搜索栏里输入“语文”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既”和“即”,怎么让孩子分清不容易混?(周末的语文课)
死记硬背还总出错的“笔顺题”,背后是舍本求末的语文教育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修改读音没问题,只要高考别再考拼音题
汉字启蒙中总被忽视的重要一环:偏旁
为什么幼儿园教识字却不让教拼音?
家长对学拼音的焦虑,源自哪些误解和错误
给孩子选择标拼音的注音版书籍,要谨慎
在被弟子规这些污名化之前,真正的国学教育应是怎样的
认字的基础方法,就在“文”和“字”两个字中
天秤座能不能读成 “天píng座”?
如何让孩子分清“三点水”和“两点水”的汉字
“熊”的爪子在哪里
一个、一起、一二三的“一”是多音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