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TEDxNingbo(TEDxNingbo)
文 |大J
※ 以下来自演讲内容节选
周五的晚上我在家打包行李,我女儿小D就在旁边一会儿一个妈妈,妈妈……
我都被她叫烦了,我跟她说,你能不能找你爸爸去, 妈妈正在忙。
6 岁的女儿小D气鼓鼓地走出了卧室门,我在外面就听到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妈妈又变成了巫婆,会喷火的那种……”
我听完以后也不禁笑了,这个用“又”字倒是形容得很精准。
让我不禁想到了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所有母亲身上都有圣母和巫婆的成分,只是程度和比例的不同。
今天在这儿特别想问问视觉志读者中所有女性朋友们:
在你们过去的一生中,有没有过哪怕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我无论如何,绝对不要成为像我妈那样。”
我不知道大家的答案,但是我相信我们这一代女性,或多或少都有过讨厌或者嫌弃自己妈妈。
到底是为什么,让我如此可怕成为自己的妈妈,这个问题我还真有认真的思考过,应该说是认真地吐槽过。
《做妈妈不需要被定义》
时长 15分20秒
署名 TEDxNingbo 为该演讲视频的所有者;
包含该篇文章的原始链接;
请勿将该视频用作任何商业用途以及任何形式的剪辑或混编。
感谢编辑、翻译志愿者洪叶、柳光照、郑芝青、许霞、刘丹妮 视频拍摄与剪辑:云影
我从小到大成绩不错,算是一个比较懂事的孩子,读书的时候有一次被同班的男生欺负了,浑身上下扑了全部都是油彩。
我哭着回家找妈妈,我妈妈第一句话就是:那是不是你先去招惹别人的,要不然他为什么不欺负其他人。
还有很多次,比如偷看我的日记,挂断男同学的电话。我考试成绩好了,她说你要下次保持才行,我下次做到了,她又说你要次次保持才行。瞧,你那小尾巴又翘起来了。
这就是我妈妈,我无论如何不要像她那样。
但说来很奇怪,6 年前当我刚刚得知自己怀孕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拿起电话打给妈妈,想问问她,怎么做母亲。
电话那头的妈妈还是像小时候那样轻轻地说:瞧你,这都不行,什么怎么做母亲,是女人都会做母亲,这是本能。
如果从经济独立开始算起,今年是我成为独立女性第 15 个年头,是我当妈的第 7 年,是我做育儿博主的第 6 年。
那么在过去这么多年,在我的平台上与 500 万以 80 后 90 后为主体的女性朋友们一起活出了一点怎样的人生经验呢?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人啊,怕什么,来什么。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我绝对不要像谁谁谁那样,那么大概率,我们就会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接下来我会和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都是来自于我们平台的妈妈们的故事,相信你们听完以后更能理解我所说的这句话的含义。
第一个故事来自于我们的一个老读者。
她经常给我留言,每一次都是长篇大论,每一次都是(她)刚刚吼完自己儿子来找我这个树洞了,我也每次会回复她:从正面管教,父母如何进行情绪管理,事后如何复盘跟儿子道歉,包括日常如何建立规则意识,真的把我压箱底的理论和实践全部告诉她。
但是似乎没有什么用,因为她隔三差五又要来给我留言,还是这么一大片。她很受挫,当然我也很受挫。后来我发现也许是我真的没用,因为她消失了一段时间大半年过去以后,那个熟悉的 ID 又出现了,这一次没有密密麻麻的文字了,只有一个笑容,一个阳光。
我就哪壶不开提哪壶说:嘿,最近怎么样?还吼你的儿子吗?她说:还吼的,不断修炼中呗。
从她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她的放松,我忍不住地就跟她分享:我好开心呀!然后她就告诉我说:要谢谢你啊,上一次留言最后告诉我的,你说如果努力了尽力了还是做不到,没关系,那就继续努力,所以我现在还在继续努力中。
成为妈妈,和我们接受任何一场考试,参加任何一个新的工作是一样的。不是学习了、努力了就一定有好的成果,太过于关注只要努力就能解决一切的人,过早地把视线放在了解决上面,而不再专注于努力,太过于关注回报的人往往不愿意付出。而解决某件事归根到底是要等它自己的到来。
生命是个调整和再调整的连续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更加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非解决不可,它有一点点的改变,这就是意义本身。
第二个故事是来自于身边的一个同事家庭。
她曾经刚刚出了月子就来应聘,我当时就问她:你孩子那么小就来工作,OK 吗?她说家里很反对,但是她自己想清楚了,不想成为她妈妈那样一辈子都是为了她爸爸、她和她弟弟而活。她想试试看,爱工作也爱孩子。
如今她工作已经快两年多了,她女儿也快三岁了。我至今还记(她)第一次出差,她跟我们分享,那天她要出门,女儿的小胖手抓住她的背包,怎么也不肯放手,最后她是一个手指、一个手指把女儿的小胖手给掰开,关上门的刹那,女儿嚎啕大哭。
这段话把我们在座的所有的职场妈妈说得眼眶都红了,后来不管再晚再忙再累,她都要搭红眼航班回家,她告诉我说,你知道吗?早上醒来女儿看到妈妈回来了,惊喜地哇哇大叫扑向怀里,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后来我问她:当初选择出来工作后悔吗?她告诉我说:肯定不舍得,而且经常会自责。但是她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女儿看到,有梦想,有事干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有很多角色:女儿、妻子、妈妈、闺蜜、员工、老板,有的是阶段性的,有的是一辈子的。
很多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而唯一不变的就是自己这个角色。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忘记了自己,而误以为某一个阶段性的社会角色就是我们自己,于是我们自己把自己逼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做妻子还是做女儿,做员工还是做妈妈?
但是我的同事就用她的故事告诉了我这样的一个道理:所有的这一些都是人生的选择题,可以单选可以多选。
重点不是我们选择怎样的路去走,重点在于我们怎么把自己选的这条路走好。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树干,其他的角色都是树叶和花朵,从来没有竞争的关系,而是为了更好的滋养我们自己。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我写文章不久。
有一天我收到这样一条留言,她说我决定取关你了,因为你贩卖焦虑,。我就忍不住去问,这下不得了了,她开始细数我的罪状:什么总是正能量,永远鸡血满满,永远在努力,永远做得很好等等。
我听完很伤心,也很气愤,天哪,这个世界怎么了?努力难道也是我的错吗?我决定不再理她,但贩卖焦虑成了我心中隐隐作痛的刺。
我那段时间产后还有一点肥胖,所以我关注了一个做妈妈的运动博主,每天看着她学看着她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我的内心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我好像有一点点讨厌她。
每天打开她的文章,她永远是精致的妆容,露出漂亮的马甲线和修长的长腿,右手抱着娃,而我看看我自己穿着宽大的家居服,的确也抱着我女儿,只不过她此刻正在捏着我肚子上的肥肉玩。
那一刻我脑海一闪而过,她,在贩卖焦虑。
非常有意思的是,后来我和她在一次线下的聚会遇到了,她拉着我问怎么管教女儿,女儿总是无理取闹怎么办。我拉着她一直问我产后的还剩下的那5斤怎么办?最后我们两个人相视而笑,互相说,成为你就好了。
那一刻我突然释然了,我好像理解了那位读者,我也更理解了我自己,互联网时代太容易把每个人的某一面无限的放大,而让我们每个人误以为闪闪发光的那一面就是那个人的全部。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自己的成长,但是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成长锚定在我非要像谁那样,我非要比谁更好,这样我们就把自己放进了竞技场。
成功会压倒成长,我们的人生只有比较和输赢,真的有那样的竞技场吗?我们又要跟谁去PK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别人更可怕的,但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后台有很多,包括我自己。
后来有一次,我记得我需要一张形象照,你们知道吗?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去把头发留长,因为我觉得做妈妈肯定不是我现在这个样子。但是当我把头发留长了,我发现我也并没有成为我自己心目中妈妈理想的样子。
我是做了博主后,我才发现我们这一代的女性对自己真的太苛刻了。我们一方面不想成为像自己妈妈那样,但是我们一方面也不知道要成为怎样子的人。与其说我和我的几百万云闺蜜们在过去那么多年我们在学习育儿,不如说我们都在探索一个问题: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好妈妈,成为一个成功的女人。
当我们为这个问题上下求索焦虑不安的时候,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我们默认这个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但真的有吗?
疫情期间我们全家发现了一个新乐趣,就是在家种菜,葱、牛油果的核、生菜的根、萝卜秧子泡个水,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我女儿 小D 每天早上最期待的就是去看看它们的动静。有一天早上,生菜发芽了。小D 兴奋的大叫,妈妈,你看生菜开花了,我告诉她生菜不会开花,只会继续长叶子。
她一脸惊讶,不是所有的植物长大了都会开花吗?
是的,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会开花。
但是万物都会生长,以他们本来的模样。
我们也不需要去成非要成为怎样的妈妈,我们更加不需要非要成为怎样的女人。
我们要做的去体验、去感受,去找到我们舒服的状态,当我们舒服了,我们就有力量对抗外界的标准和要求,也许还是做不到,也许还是不够好,但至少我们不痛苦。
当我们不痛苦了,我们的人生就能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成长,无限可能性。
妈妈不需要定义,女人不需要定义,幸福也不需要定义。幸福它就是小狗的尾巴,只要你只管昂首挺胸向前走,永远在后面跟着。
偶尔也会有焦虑和不自信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颗生菜的叶子。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视 觉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