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娱乐圈的伴郎专业户,你一定会想起邓伦。
因为经常被拍到回老家给朋友当伴郎,邓伦多次被送上热搜。
有人因此质疑他:“你天天跑去当伴郎,哪有时间认真演戏呀?这作品的质量能保证吗?”
邓伦不慌不忙地给网友讲起了道理:
“第一,我没有拍戏的时候跑去当伴郎。第二,我回去给我的发小当伴郎,说明我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有情有义的人,就能拍好电影。”
短短三两句话,不仅为自己澄清了为什么要去当伴郎,而且宣传了一波自己的作品,不得不让人感叹邓伦的高情商。
反观我们自己的日常沟通,是不是遇到点烦心事,就容易沉默不理人,或者大吵大闹?比如:
老板不给你加薪,你就想裸辞一走了之;
男朋友疯狂加班没时间陪你,你就开始冷战;
孩子贪玩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就骂他不是学习的料。
而且我们总能给自己的沉默和愤怒,找到合理的解释:公司太抠了,男朋友太直男了,孩子太不争气了!我能有什么办法......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关键对话》
原价 45元,书单优惠价 32.5元
这本书会让你明白,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永远不会只有一种解决办法,你也不会只有沉默或愤怒这一种“傻瓜式选择”。
你不是来吵架的
临近年关,大家一般都会想着:是不是可以跟老板聊聊升职加薪的事儿了,书单君的闺蜜佳敏也不例外。
但是事情并没有佳敏想的那么顺利,她和老板做完述职报告之后,老板觉得这涨薪要求有点高了,需要商量一下再定。
佳敏听完就不乐意了,觉得自己这一年来加班熬夜累死累活,公司居然连这点钱都不愿意给。又想起朋友在别的公司享受的节假福利,自己在这里啥都没享受到,气更不打一处来,索性放弃了和老板的沟通。
不管老板说什么,她嘴上沉默,心里都在回怼:工资不涨就不涨呗,你是老板你说了算喽!
当老板开始说起在几项具体业务上,佳敏个人做出的贡献比例时,沉默许久的佳敏突然就爆发了,委屈和愤怒一瞬间全涌上心头,开始和老板掰着手指头算起,自己为公司做出的份内和份外的贡献,以及因为工作牺牲的个人时间和自由。
双方争执了很久,除了互相给对方添堵之外,升职加薪这件事并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最终佳敏对老板说:“既然你这么不认可我的工作,那我不干还不行了嘛!”本来满怀期待的升职加薪就这样聊崩了,她还一怒之下裸辞了。
为什么最后会闹得不欢而散呢?关键就在这段对话中,佳敏没有一直专注在她来找老板的真实目的上——升职加薪。
升职加薪的汇报场合本应该是理性而客观的,一切的表达都是为了让老板相信你的能力值得更好的回报。
但是佳敏一开始的沉默和后来的愤怒,都是在回避老板对她部分工作的质疑。只关注自己做好的工作,老板提到自己没做好的部分就情绪失控,转移焦点,肯定是不太成熟的表现。
既然是为了升职加薪,那么面对老板的质疑,也得正面回应,毕竟这也是体现你工作能力的一部分。
《关键对话》这本书里提到,每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即将陷入沉默或者暴力对抗的状态,就来到了关键对话时刻。这是一个预警信号,决定着我们的对话是否还能在正确的轨道上。
此时我们需要给自己按下一个暂停键,深呼吸,问自己:我开启这段对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实现我的真正目的?然后放下个人情绪,直面关键问题。
记住,你不是来吵架的。气头上的话往往是最令人后悔的表达。
升职加薪这场关键对话,始终是一场关于个人能力与回报是否对等的谈判。越是勇敢面对老板的质疑,不逃避也不激进,越能证明你的能力和底气。
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已经错了
平时和朋友吃饭闲聊,经常有人跟书单君吐槽:
“你说这事儿,为啥我跟他说了他就是听不进去,换个人来说,他居然就听话照做了?可是我俩明明说的都是一回事儿啊……”
真是像极了那个故意气人的表情包:你说的对,但我不听你的。
这类迷惑行为我们应该都有遇到过,如果你说的是错的,遭到对方反驳那也情有可原。可是明明是为他好,对他有帮助,为啥他还不领情?
关键还是在于你表达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是自己错了,但是碍于面子问题,总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更何况坚信自己是对的,那更忍不住拼命向全世界证明了。
因此,当你十分肯定自己的看法正确时,你不只是在和对方交流,而是在强迫他们接受你的观点。而且对方越抵制,你越会变本加厉地强迫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可是没有人喜欢咄咄逼人的沟通方式,你不照顾对方的感受,哪怕你是对的,他也不想听你的。
为什么换了一个人说同样的话,他就爱听了?他并不是更爱听别人说的话,他只是更喜欢别人的沟通方式。
书单君的一个学妹就是这样,因为初入职场,她爸妈总是担心她一个人在外地工作,被公司里的一些老油条给欺负了。
每次给爸妈打电话,她说起哪个同事人特别好,或者部门领导对她们很照顾,她爸妈总是老生常谈:“哎呀,公司里哪有什么真心朋友呀,你可别被人家忽悠了。多留点心才是。”
话不投机半句多,渐渐地,她就不怎么跟爸妈聊这些事儿了,但是她却经常跟一个学长分享职场历险记。学长也会教她在职场中要保护自己,但她却都用心记在小本本上了。
我问她:“这事儿你爸妈不早就叮嘱过你吗?怎么你倒觉得都是从你学长那里学来的经验?”
她告诉我,因为跟爸妈沟通,他们老觉得我什么都不懂,总是一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样子。但是学长会循循善诱,不会老是打击我。
就像《关键对话》中说的那样:我们越是拼命向他人强加自己的观点,遇到的阻力越大,产生的结果就会越糟糕,导致的人际关系就会越差。
很多时候,表达的方式比内容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别被想象打败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本来打算想去做一件事,结果一想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没有了行动的热情。
所以有句话说,我们往往是被自己的想象打败的。
在沟通这件事上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你以为的好与坏,其实都是你的自我想象。
书单君的一个朋友晓晨,之前一直跟上司工作风格合不来,每次他俩一起做项目就非常心累。
晓晨的工作风格是在每个大的工作节点,定期同步进度,平时就闷头干活就行了。但是他的领导的风格是每天都要同步进度,大事小事都要做好记录并汇报。
每天被领导追问工作进度的晓晨,渐渐就有点不耐烦了,私下老是跟我吐槽:“活儿交给我做了,又老是要我汇报这个汇报那个,搞得像一举一动都被监视了一样。要是这么不信任我,就别找我干这个呗,自己干不就行了!”
于是晓晨在项目里表现得越来越消极,有时候甚至故意不跟上司主动汇报工作。
其实类似的事情很常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习惯,那如何才能跟不同习惯的同事高效协作呢?
《关键对话》这本书里将我们的行为模式拆解成四步: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为。
从上司要晓晨每天事无巨细汇报工作(所见所闻),到晓晨消极怠工故意和上司作对(展开行为)。
问题的关键就出在了中间的主观臆断环节:晓晨“觉得”他上司不信任他,这是晓晨的自我想象,不一定是事实。
面对工作风格的差异,双方可以按照《关键对话》这本书里提供的方法,从最初的“所见所闻”环节开始沟通,说清楚自己的感受和期待。
比如他可以跟上司说:“我发现你每天都要我同步各种工作细节和进度(所见所闻/事实),我不确定你是不是不太信任我的工作能力(你的猜测),这让我感觉压力很大(你的感受),我想听听你的想法/你为什么会这样做(你的期待)。”
这样一来,上司就清楚了晓晨的困扰,并且解释自己要求每天汇报的原因,最后,双方就可以在互相理解的前题下,达成一个共识,并且乐意遵守。
莎士比亚曾说,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杀死你的自我想象,很有必要,可千万不要被它打败了。
《关键对话》已经出版过两版,第二版增加了大量的真实读者故事,他们都是此书的受益者。阅读这些故事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第二版里有这么一段话,书单君依然记忆犹新:
对话高手都非常明白一个道理,正如我们认为别人应该做出改变一样,实际上我们能够成功启发、激励和塑造的人只有一个,就是镜子中的自己。
确实,我们在对话的过程中,要关注的是正在沟通的事儿吗?不,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沟通背后的人。
他和你一样,不喜欢被说教,不喜欢被改变,有点爱面子,有点争强好胜……所有你身上有的小毛病小情绪,他也都不例外。
你最希望来和你沟通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也一样会抱有同等期待。
所以,努力像你期待中的人那样去和他沟通,就对了。
因为,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今日荐书 《关键对话》
原价 45元,书单优惠价32.5元
戳此购买↓
每个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