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会在互联网公司里工作得开心?
作者: 来源: 热度:1427 时间:2021-01-20
今天我看到这样一条朋友圈:「加入我司一年了,这是我做过的
这个女生是字节跳动的员工,几乎每周,都能看到她分享自己的工作体验。但其实,作为一个旁观者,有时候还挺难理解,这样一份对公司的归属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特别是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公司几乎都特别忙碌的情况下。后来,我又和其他三个字节跳动的员工都聊了聊天,并总结了一些原因。如果你和我一样对这家公司感到好奇,邀请你来看看他们留下的感受。阿远进公司的第一个会议,Leader 把一个文档投屏到了大屏幕上。“这是我想到的一个方向,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质疑就直接批注在上面。”阿远才发现,那是个公开文档,他转头看周围的同事,大家直接在文档上留下了自己的意见,一瞬间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批注。在上一家公司,他习惯了职场的模式是 —— 上司把想法交代给下面的人,大家只要去执行就好。但在新公司,他发现这种层级消失了,不管你是谁,当你提出一个方案时,大家都会直接发表意见。因此,当他第一次在会议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时,“批注”也到了他这里。看到不断添加的评论,他在惊讶之余,脑海里冒出了“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才会质疑我”的想法。Leader 似乎察觉到他沮丧的情绪,开完会后找他聊天:“公司对员工是有一个基本要求的,就是要对别人进行‘善意假设’。”所谓的善意假设,就是要预设别人提出质疑、意见的出发点都出于好意。当时的阿远,以为 Leader 只是在安慰自己,但之后的工作里,他发现,整个团队的确是这样工作的。听到这个名词,我突然想起自己在职场里经常出现的纠结。比如不敢直接指出同事的问题、不敢反驳别人的建议,也会因为一句不太好的反馈而难过好一会儿。当然,这意味着,无论是自己提出意见,或是被别人提出意见,都不能像刺猬一样,立刻亮出攻击的武器。将约定俗成的“规矩”变成一种内心平静的状态,似乎才是它最特别的地方。最近一次,阿远在做用户的数据分析,App 的用户体量已经有几亿,但有一个同事总是坚持要做线下调研,联系几十个用户采访。同事忽然很严肃地说:“无论何时都要和用户保持接触,不然每天看着屏幕上冰冷的数据,是感知不到用户的情绪的。”他意识到,周围的同事都很务实,很愿意贴近用户,在乎外部真实的反馈。有了「善意假设」的前提,他更清晰地看到了,在这种互相“质疑”中得来的认知,将会一点点地开拓他的思维。两年前,他入职不久,就被 Leader 指派了一个任务,要重新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机制。历时四五个月,他终于做了出来,并把设计的全过程写成一份详细的文档,发给组员们看。没过多久,这份文档就被发到公司内部传阅了。就像学生时期的“优秀作业”一样。当其他团队也开始借鉴阿峰的这套算法时,他很开心,自己解决了一道很多人都解不出来的难题,还被当做了参考答案。然而过了不久,他发现,不仅“优秀作业”,就连“错题”、“吃力的解法”等,也会被公司的人传阅分析,甚至获得认可。他在群里看过一份文档,里面介绍的是一个团队尝试开启某个项目,最后却迎来失败的全过程。和 Leader 聊起这个,他才知道,在公司里,失败的尝试也是有价值的。试错的过程被完整地写出来,反而会成为下一次开启项目的宝贵经验。而这些文档背后构建起的,就是阿峰刚进公司时,被告知的 “context (上下文语境)”。作为一个工程师,他几乎不会收到“我要你做出一个需求”这样的话。他会收到一个在线文档,里面写明了“需求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最后会有什么产出,其他人的看法是什么”等等。一个人、甚至一个团队的上下文语境,都呈现在了文档里。因此,理解的氛围更为浓厚。大家不会专注在你成功了、或是失败了。其实,作为一位编辑的我自己,许多时候都是害怕失败的。或者说,自己辛苦写的作品,总是害怕反响不够好。低迷的阅读量,读者的反响不佳,都会令我们紧张。但我想,像阿峰提到的这种「传阅失败」的做法,也许是一个更能给予人们真正有意义的帮助。安慰是不能帮助你下次做得更好的,但梳理过的经验可以。它能让那些总是担心自己在工作中做不出成绩的人们,得到一份很重要的鼓励。进公司不久,张刺猬就发现,整个视频团队 70 多人,却几乎有着不同的工作背景。有之前四大的会计,有原来B站女装大佬主播,有男同学是美妆博主,有自己做公众号的写手,而张刺猬自己原本是乐队吉他手。Leader 说:这个片子我不会对你在创意上有任何限制,你自由发挥,其他人来配合就好。之前的两年,他一直在澳洲工作,所谓的配合,就是大家各自把手头上被分配到的事情给做了。他不擅长抠图和动画,提问后,会有人主动来教他。创意枯竭的时候,也能找到同事留下来陪他一起发散思维。他很惊讶,因为他一直觉得,在视频行业里,技术相当于是自己吃饭的东西,很多人都不太愿意把自己会的技术教给别人。这是公司的一个分享会制度,每次会邀请一些同事进行经验分享。上一次,他就从一个擅长棚拍的同事那里,学到了怎么棚内布景和打光。张刺猬要分享的,是他擅长的运镜和转场。他花了一个晚上,整理出自己拍过的视频混剪,准备了一些文稿。整个过程里,他全部的心情,是一种期待。进公司以来,他似乎一直都在学习别人的技术,他早就希望,可以将自己会的东西分享出去了。后来,他在其他同事的视频里,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小技巧被运用进去了,他特别开心和自豪。也是因为这,他意识到了,公司里乐于分享的氛围是如何来的了。当你一直在“学习别人”的状态中时,也会激发自己“要被学习”的动力。听完他的故事,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平台,都能给予这样一种分享的氛围。但我更深的感受是:成为一个拥有某项“专长”的人,真的十分重要。那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你和别人“交换价值”的资本。这样“平等学习”的氛围下,大家都不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自卑。因为大家最后会知道,自己最擅长的那部分,是会被看到的。和字节跳动的这三位同学聊完天,我能感觉到,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他们都是喜欢自己的工作,把工作里的成长和思考当做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的人。当拥有这样特质的人,进入了合适的公司时,工作就不再是那么苦兮兮的事情。或许,人和工作也像两块磁铁,只有刚好处于合适的两极,才会有互相吸引的可能。聊天的最后,阿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东西吸引着你去工作的。”而我能想到的答案,是这一次和他们聊完天后,我感到一种愉悦的感觉。和不同经历的人聊天,然后将他们的想法展现出来,这件事十分吸引着我。就像这些在字节跳动工作的员工,吸引他们喜欢这份工作的,是像错题本、善意假设、不吝分享这样的东西。如果你也是一个,对工作价值感有着自己的追求的人,欢迎你继续了解字节跳动。我想推荐你关注一下他们最近推出《程序员肖像展览》,展现了 65 个字节跳动的程序员,在工作之外的生活志趣,而阿峰,也是其中一位。正是这些人,让字节跳动呈现了一种“创新、开放、坦诚、包容”的气质。他们的 slogan 是:「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不管是分享会,或是摄影展,又或是程序员肖像,字节跳动希望通过这些形式丰富的策划,鼓励员工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和更多的人交流,去发掘更多的可能性。在他们发布的一个内部的员工混剪视频里,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气质的存在。点击下方视频,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工作氛围。如果你想要的,刚好是这种坦诚、有驱动力的工作环境,欢迎你持续关注他们的招聘项目。他们也正在等待,更多优秀的人加入字节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