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阅读微信文章 > 他的微博还在每天救命。

他的微博还在每天救命。

作者:   来源:  热度:984  时间:2020-12-31








作者丨简七七





01

2019年的12月30日,李文亮医生曾


作者丨简七七



01


2021年的12月30日,李文亮医生曾针对病毒,发出救命提醒。


2020年的12月30日,一周年后没人想到,他的微博里,还有AI正在救命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李医生去世后,他的最后一条微博成了很多人的树洞,在九月份就评论过百万,其中留遗言的每天都会增加5到10条。



其实,身边很多求死遗言都藏匿在留言里,只有少数能攀上热搜,引来关注和救援。


那些留言求死的背后,其实是求救。但网络信息每天恨不得更新千万条,这样的求死信号石沉大海,似乎才符合常理。


而这条留言被AI抓取,这位少年最终得救,有人把他从自杀的边缘拉回来,重获新生。


创造奇迹的不是命运,是一群善良的人出于对生命的敬重,正在做的事。


所谓的AI,是人工智能教授黄智生发明的树洞机器人,它每天在网络“树洞”中抓取信息进行分析,然后生成自杀监控通报,发给树洞救援团。



所谓的树洞救援团,由几百位善良的人筑成高墙,站在自杀可能发生前的最后一米,喊轻生的人再想想,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有多后怕,就有多庆幸树洞机器人和救援团的存在。


不只是网友,机器人也活跃在李文亮微博里,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生命求助话题”。


中国有句古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黄智生和救援团的志愿者们不是为了积德,更多是不忍。


不忍看生命轻易坠落,却没人拉一把。

而轻生者有时候不是真的想死,他们只是病了,却没人发现。


02

黄智生研发树洞机器人的灵感来自于一个微博名叫“走饭”的女孩。


这个患有抑郁症的女孩自杀后的第二天,生前定好的时光机发出最后一条微博。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当时她去世的新闻引起网络关注,一片惋惜,没想到不久后,她的微博也成了抑郁症患者的伊甸园。


夜深人静时,他们把无法和家人朋友倾诉的东西一股脑地倒在这里,包括病重时想离开世界的念头。


“好累。”

“感觉不到被这个世界需要。”

“饭,怎么死不疼啊,我真的好怕疼,也好怕就在这冰冷的人世间。”


这些话,他们只会在这说,因为身边理解他们的人太少,对抑郁症的偏见却很深,或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病了,他们想摆脱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抑郁症带来的痛苦。


而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全球约有3亿多人患有抑郁症,中国抑郁症患者超过9000万,很多人都在饱受抑郁症的困恼。



如果带着这份误会彻底离开世界,才是最大的遗憾。


黄智生开发树洞机器人的初衷,便是照亮暗夜行走的抑郁症患者。


他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树洞中自动寻找、筛选出有自杀倾向的人群。黄智生尝试开发了一款智能机器人,编号001。

根据自杀方式的确定性与自杀时间的紧迫性,黄智生将自杀风险分为了11个等级。
0表示未见有生存痛苦类表达,10表示自杀可能正在进行中。
一旦风险达到6级(已计划自杀、自杀日期未明)以上,机器人会发出预警。


但好人做好事,也不会一帆风顺。


有人会问黄智生值得吗?以他的能力和学历,可以做更热的研究,发更多的论文,挣更多的钱,名利双收是轻轻松松的事。


甚至有线上医院找上门来,希望借黄智生的AI技术向抑郁症患者推销药物和心理咨询服务,也有不少人邀请黄智生开班授课,开出优渥的价格,这些都被黄智生拒绝了。



“抑郁症患者本来就已经很困难了,不能干这种事。”


他只是想救那些想要自杀的人,如果不去救,他过不了自己这关。




03


第一次救援,便是一场劈头盖脸的教训。


网络树洞里有一个女孩想在五一自杀,黄智生带着志愿者们展开救援,通过对女孩微博信息的分析,联系上了女孩的前男友,家人和学校。


由专业医生和志愿者组成的救援小组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尽可能给她更多来自陌生人的在乎和温暖,让她觉得人间值得。之后便把女孩安心地交付给学校和家人照顾。


黄智生和救援队员们本以为这样就做的够多了,剩下的事情还是要靠女孩身边熟悉的人。


但女孩47天后再次自杀的结果,硬生生地告诉他们,不够,他们做得还不够好,还不够多。


他们在做的事是生与死的拉扯,不能有丝毫懈怠。


女孩再次自杀的当天,曾在微博上发送“Bye Bye”,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她在和过去的自己告别,没成想,那是她和这个世界在告别。



黄智生总会把这件事挂在嘴边提醒自己,绝不能忽视树洞宝宝任何细小的心情变化,救援队员的心理疏导时间再长一点,一个月不行就两个月,两三年也行。


04

黄智生开发的树洞机器人只能负责给网络树洞的信息定级痛苦指数,分析自杀风险。


真正亲手把轻生者拉回来的,是分散在全国各个城市自愿报名的树洞救援队员们


李虹便是其中一位。



在网络树洞里留言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所拯救的轻生者们,年龄大多在16岁-26岁。


她刚接触这些留言时,会觉得困惑。现在孩子怎么了。


就像自杀事件被报道后,很多人都在讨论这届孩子承受能力弱,太矫情,却忘了问,这些孩子正在经历什么?


李虹也是在走进他们内心后,才知道原生家庭给孩子的伤疤,真的能深入骨髓,治愈无门。


一个李虹陪伴了八个多月的男孩,叫凡凡,半夜凌晨发来一段自杀遗言。


“我等不到变好了,喝完这点儿酒,我就要跳下去了。”


当李虹追问下去,果不其然,又是因为和妈妈吵架。凡凡甚至想跳楼时,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听到她儿子身体落到水泥地面上的声音。


对,他就是要报复,报复这个处处看不起他,从小到大一直在否认他的妈妈。



他割过腕,吃过药,想过跳崖、跳山、跳河……情绪状态时好时坏。


李虹不断给他发微信打电话,用各种方式劝他,告诉他为自己活,最后却被凡凡拉黑。


其实凡凡不知道,这位妈妈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撑起这个家,被生活磨砺,比同龄的女人都显得苍老,只是一味用她以为好的方式对待孩子,错误地表达了爱。


最终在李虹劝解下,凡凡没跳,事后又重新加回了李虹微信,然后道歉。


李虹早就习惯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删我,加我,又和我道歉。”


05

和这样的家庭接触久了,李虹也会害怕自己被负能量吞噬。


李虹还见过,身边的救援队员曾被轻生者气进急诊室,自己被抢救。


但这件事必须继续,要不然孩子没了,这个家也就毁了,再也没有变好的可能。


到2020年9月底,2年多以来,树洞机器人与树洞救援团共阻止了3289次自杀行为。


北野武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同样的,树洞救援团正在做的事不是累计数据,而是一条条生命被拉回来,重新思考生活


不只是原生家庭问题,情感纠葛,学业受阻,校园暴力等等,都可能变成轻生者不再喜欢这个世界的理由。


但生命只有一次,万事却可能在下一秒迎来转机。


另一位救援者说:“通常,我愿意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一直静静立在那里,不会打扰你;但这棵树也是稳稳地在那里,让你可以依靠,为你遮风挡雨。”


……

他们在做好事啊,但不理解的人,只认为他们在做多余的事。


有时发现轻生者已经开始自杀行动时,他们不得不报警,但警车开到家里,父母却总爱责骂孩子不孝,矫情,没良心,对孩子而言,无疑是又一次的失望和伤害。


他们还被孩子的父母辱骂过,甚至闹到要起诉的地步。


救援团了解到一个女孩打算在外地跨年时跳楼自杀,联系到她的父母,却被一连串的质疑堵回来。


“是你们了解我女儿,还是我了解她?”

“我女儿从小这么优秀,怎么可能自杀?”

女孩父母指责救援团在干扰女儿的生活


其实女孩已在医院确诊抑郁症,2021年的1月1日,站在高楼边准备自杀。幸好救援团报警及时,才没让遗憾发生。


其实不止这些,

很多的质疑一直都在。


轻生者有自杀的权力吗?

为了阻止自杀而收集别人隐私,是对的吗?

这样是不是在干预别人的生活


而黄智生和团队成员秉持一个原则——拯救生命是最大的伦理。


“如果没有生命危险,隐私保护优先于救援;反之,救援高于隐私保护。”


树洞机器人已经优化到013,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之后的困难不会比现在少。


他们不想给自己戴高帽,他们在做的不过是保持自己内心的光,在需要的时候,借给孩子们走出黑暗。很多人有这份善良,而他们正付诸行动。


动动嘴皮子简单,做起来才知道有多难。



其实他们在做的事情是在给轻生的孩子们一个机会,也是在给他们身边亲人朋友的一个机会,毕竟生命消逝也许只需要一瞬,但结果却追悔莫及。


轻生这事,缓一缓,停一停,再好好想想,别让自己后悔。


回头再看,2020即将结束,李文亮医生曾为了救人被评为烈士,而他的微博如今还在救命,继续发挥着作用。


同样,黄智生和救援团的志愿者们也不是万能的,他们只是普通人,却用最大的善意对待生命,所以才有了盔甲能和死神抢人。


在“丧文化和人间不值得”成为主流的时代,有些人默默地忙着挽救更多生命,这世界有他们的存在,真好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视 觉 志

生命只有一次

你轻视的正是别人渴求的
那些默默为生命做缓冲的人
都值得每个人点赞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或QQ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