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2日,在张小龙预告“微信一直在探索短内容”13天后,微信官方正式宣布“微信视频号开启内测”。
彼时,在新冠肺炎确定可以人传人拉响疫情警报的大背景下,视频号收到的关注远逊于当年小程序问世时的万众期待,但微信对这一全新产品的重视丝毫不减,一个可以佐证的细节是,在视频号内测初期,除许多微信员工主动向好友发出内测邀请外,张小龙还亲自出马,协同腾讯内部资源点名邀请一批明星入驻,其中包括杨超越、万茜等。
视频号受到如此厚待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在2020年的微信公开课PRO版中,张小龙已经明确表示“相对公众号而言,我们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视频号承担的任务是帮微信弥补遗憾。另一方面,在抖音、快手掀起的短视频浪潮中,腾讯必须打造出一款拳头产品以抵御外敌。
视频号内测拉开了微信2020年忙碌的序幕,除了疫情防控最为严格的2月,微信在其他时间都有不小动作。据不完全统计,微信今年以来做了如下更新:
- 1月,取消5000人好友限制;微信PC端更新,新增看一看精选内容,以及新的订阅号浏览体验;开放用户可以在小程序中使用微信支付。
- 3月,上线“群待办”“群工具”等功能,优化群聊体验。
- 4月,灰度测试“备注群聊名称”,群功能进一步完善;公众号后台增添新模块“专辑”功能,“留言”功能支持多轮回复,搜索组件上线。
- 5月,通讯录新增“仅聊天的朋友”,公众号编辑器上线导入Word排版新功能;群接龙新增固定入口;小程序新增收藏功能。
- 6月,视频号迎来重大更新,首页新增四大模块,具体分为“关注”、“朋友”、“热门”三大列表模块,代替原先单一“视频号”的呈现,个人页面符号旁新增“附近视频”模块;还新增了支持@用户、视频可拖动进度条、视频收藏和转发功能。此外,拍一拍、公众号底部新增点赞和分享按钮以及微信号修改等功能,也是在6月陆续上线。
- 7月,发布微信小商店;小程序可分享至朋友圈,此前的禁忌终于被打破;视频号新增弹幕功能,且正在内测分享至朋友圈的大图模式。
可以看出,与此前相比,微信在今年确实进行了更为大刀阔斧的改革。整体来看,微信今年以来的诸多更新可以被归为两大类:
- 一类是工具优化,基于微信的社交工具定位,不断优化社交、信息获取体验,以及为运营者或开发者优化公众号、小程序的操作便利度。
- 另一类则是做加法,在微信中塞入更多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杀时间”的选择;以及为细分模块提供更大的流量入口,如放开小程序分享至朋友圈的闸门,以及将视频号分享至朋友圈改版成大图模式。
工具优化的思路不难理解,无论是细化朋友链关系管理,增加微信群功能组件,还是提升公众号运营、分享、信息集合体验,亦或是优化小程序使用体验,这些动作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用户更顺畅的使用微信。换句话说,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服务于张小龙四年前提出的“用完即走”理念。
根据张小龙此前阐述,“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对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的离开。”“业界很羡慕微信是用户的时间杀手,但是我们要考虑的则是怎么样更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面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
但是做加法的目的就相较显得有些面目模糊。比如,极受重视的视频号,采用的是信息流的呈现方式,在改版之后,它所推送的除了用户订阅以及基于好友关系显示的内容外,还有热门内容——意即,除了用户主动选择的结果外,系统还在持续推荐短视频。
更多的模块,填入了更多的内容,消耗了更多的时间,与此同时,微信还给视频号打上了小红点的强提醒标志,一切意图,都是为了吸引用户在视频号内多做停留,这与此前“用完即走”的理念是不一致的。
曾被大力赞扬的“用完即走”理念显然已经走到分叉路口,那么,让发现页长满“青春痘”的微信,究竟为何做出改变?